特里尔·L·吉文斯是里士满大学文学与宗教教授兼詹姆斯·A·博斯特维克英语系主任。他的最新著作《矛盾的人:摩门文化史》不仅追溯了从约瑟夫·史密斯到今天的摩门文化的发展,还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研究了摩门文化。在下面的文章中,吉文斯利用摩门历史来阐明为什么讨论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的宗教信仰是无关紧要的。
1846 年 9 月 10 日,轰炸开始,并断三天。多达 800 名(有些摩门教徒说是 1800 名)美国民兵和当地居民带着六门大炮包围了伊利诺伊州几乎荒废的城市诺沃。剩下的两三百名摩门教徒将一些轮船竖井改装成大炮,并设置路障,以求生存。被围困的摩门教徒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突袭,虽然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但牺牲了三名摩门教徒的生命。最终,双方于 9 月 16 日签署了投降协议。到了 10 月,诺沃的摩门教圣殿——在迫害肆虐的背景下,人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建成——被亵渎,这座不久前在规模上能与 赌场数据 芝加哥相媲美的美丽城市只剩下昔日的空壳,最后一批疲惫不堪、体弱多病的摩门教徒也与其他信徒一起被迫流亡。他们离开的不仅是“约瑟夫城”,还有美国的边境。
几乎与此同时,在数千英里之外,一群摩门教志愿者组成的摩门营正跋涉前往9780195167115.jpg圣达菲,与前往墨西哥参加战争的联邦西部军队会合。10 月 9 日,摩门营抵达,密苏里骑兵队的亚历山大·多尼芬上校下令鸣放一百响礼炮,以表彰摩门教徒对美国的忠诚。他们刚刚被驱逐出政府,而他们刚刚完成了美国军事史上最长的行军。
十九世纪摩门教经历的一大悖论是,美国国旗对后期圣徒来说既意味着希望,又意味着压迫;它既是上帝旨意和设计的象征,又是一个驱逐、剥夺他们的权利并迫害他们的国家的痛苦标志。
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但矛盾依然存在,只是形式有所改变。后期圣徒将坚定不移地忠于爱国主义和公民义务作为其信条之一(第 12 条)。摩门教义认为美国在世界历史乃至千禧年事件中扮演着天意角色。一部摩门教经文宣称这是“高于一切的土地选择”(以太书 2:15)。另一部摩门教经文在圣经中无疑是独一无二的,它明确宣称美国宪法是“由 [上帝] 为此目的而兴起的智者之手制定的”(教义和圣约 101:80D&C 101:80)。然而,在迫在眉睫的选举中,问题再次出现:摩门教总统能首先忠于国家和宪法吗?
摩门教在美国历史上的历程或许是最大的悖论。用 19 世纪密苏里州州长的话来说,摩门教从公敌变为被消灭的对象,而在近来观察家看来,摩门教已经成为了典型的美国宗教。米特·罗姆尼成为总统候选人就是这一进步的标志。而在许多人眼中,他的宗教信仰可能使他失去竞选总统的资格,这表明还有待取得进步。